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张菱晰、向博文)当古夫镇的晨雾还没散尽时,万忠华已经踩着露水钻进了脆李园。指尖划过饱满亮泽的果实,他眼里的光,比枝桠间漏下的阳光还要亮。谁能想到,这位裤脚沾着泥土的"果农",十年前还是武汉写字楼里穿着西装的外企高管。
西装换布衣,赤子归故里
兴山县古洞村的石板路,曾印着万忠华求学的脚印。当年背着书包走出大山时,他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暗下决心:一定要让家乡的日子好起来。在武汉的十几年,从跑街串巷的销售员到统领两百人团队的营销副总,他的办公室越换越大,可梦里的青山绿水总在眼前晃。 2014年,得知兴山县委、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能人返乡创业,这个消息像颗石子投进他心里。"城里的霓虹再亮,照不暖家乡的土坯房。"他把想法一说,妻子红了眼:"打拼这么多年,你甘心回去喂鸡?"父母在电话里直叹气:"大学生当农民,让人笑话!"可万忠华铁了心,于是他带着积攒的260万元回到了古洞村。
鸡苗里的信任,田埂上的承诺
回乡后,万忠华深入调研家乡资源,决定发展特色种养业。他投资260万元流转土地,建起养鸡场,却面临资金、技术、市场等多重挑战。最大的困难是村民的疑虑——乡亲们对“大学生回乡养鸡”充满不解。为赢得信任,他自掏腰包免费发放鸡苗,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,用真诚和实干逐渐打消了大家的顾虑。2016年,他扩大规模,成立兴山县雨林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,将131名贫困户和分散养殖户纳入合作社,提供技术指导与就业岗位,迈出产业扶贫的第一步。
果园连高校,循环出效益
古夫镇的山,以前除了柑橘种啥啥难长。万忠华带着技术员翻山越岭测土壤,又跑到巫山、贵州取经。2017年早春,他亲手在田里栽下第一株脆李树苗,膝盖陷在泥里,却像扎下了根。为了改良品种,他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改良技术,邀请专家指导建成了512亩标准化示范园。2020年夏天,第一批脆李熟了,咬一口甜脆多汁,品质优异。消息传开后万忠华很快与多家企业签订十万斤销售合约。在脆李园旁,他又建起仔猪繁育基地和自动化养鸡场。猪粪进沼气池,沼气能点灯做饭,沼渣成了果树的有机肥。"果—沼—畜"的循环圈里,每片菜叶、每个粪堆都派上了用场,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。
直播间里的山货,走出大山的希望
"家人们看过来!这是我们兴山的脆李,脆甜爽口......"镜头前,万忠华举着果子笑得憨厚,竹篮里的“昭君脆李”色泽诱人。为破解山里农产品销售难题,万忠华抓住电商风口,组建专业团队,成立未来奇迹传媒有限公司,通过直播将脆李、脐橙、鲜鸡蛋销往全国,与27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。他还拓展了电商培训、主播孵化等业务,打造“互联网+农业”全链条服务,带动更多乡亲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。
扶贫车间里的笑声,大山深处的答卷
在雨林合作社的扶贫车间里,鸡蛋装盒、脆李装箱、快递打包,工人们手里的活计不停,嘴里哼着山歌。"一个月能挣三千多,还能照顾孙子。"工人王阿姨笑盈盈地告诉记者。在这里,37户搬迁户和残疾人有了稳定收入。万忠华不光给岗位,更教本事:脆李修剪、电商运营、养殖技术......每年农闲时候的培训课,老乡们挤得满满当当。十年间,208户人家的账上增收了430万元,不少人盖起了新楼房,门前停着崭新的小汽车。
从外企高管到"新农人",万忠华用十年光阴,在大山深处写下答卷。"你看这果子,把根扎在土里才长得好。"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容里满是泥土的芬芳。如今,雨林生态的果实沿着山路走出兴山,而万忠华的故事,正像一粒饱满的种子,落在更多年轻人的心里,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,悄悄发了芽。
红腾网配资-红腾网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流程-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